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绍兴市区知识青年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时间:2024-06-28 10:48:0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25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绍兴市区知识青年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政府


绍兴市人民政府文件

绍市府发〔1996〕32号


--------------------------------------------------------------------------------

绍兴市区知识青年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印发《绍兴市区知识青年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
绍市府发[1996]32号


绍兴县、越城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绍兴市区知识青年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讨论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绍兴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三月七日
绍兴市区知识青年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解决市区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的历史遗留问题,保障知青的晚年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特实行市区知青养老保险,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区知青养老保险贯彻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条 市区知青养老保险由市民政局组织实施,市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承担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市区知青养老保险的对象为:经原县级以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批准支农、支边并登记在册,现户籍在越城区和现户籍在绍兴县但工作在越城区乡镇、街道企业、且未经县级以上全民、集体企事业单位招工安置过的知青。
  现户籍在越城区但工作在绍兴县乡镇企业的知青,纳入绍兴县知青养老保险范围,不再参加市区知青养老保险。
  现在越城区街道企业工作并已纳入劳动部门养老保险的知青不再参加市区知青养老保险。
  第五条 通过收取保险费建立市区知青养老保险基金。保险费按每位知青4000元的标准一次性收取。其中知青个人负担30%,集体补贴30%,市财政补贴40%。集体在个人缴费基础上给补贴,市财政在个人、集体缴费到位后进行补贴。集体补助部分,知青属乡镇企业在职职工的,由所在企业承担,企业可按规定在税前提取的养老基金中列支;其他人员,由知青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及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发放。财政补贴部分,由市财政局按实际投保人数一次性划拨到市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
  第六条 知青个人缴纳和集体补贴部分保险费先缴到知青所在企业或户藉所在地乡镇、街道民政办公室,再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集中缴市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
  第七条 知青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专户,按人记帐建档,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借、挪用或侵占;也不得直接进行投资,不得用作担保或抵押。
  第八条 投保知青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后,可按季领取养老保险金540元。
  第九条 投保知青领取养老保险金保证期为十年,领取养老保险金不足十年死亡者,其剩余年限的养老保险金由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领取,无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的,由养老保险机构按有关规定处理。投保知青领取养老保险金满十年后仍健在者,按原标准继续领取,直到死亡。
  第十条 投保知青在未到领取养老保险金年龄前死亡者,按保险费总额中个人缴纳部分扣除管理服务费后本息全部退还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第十一条 养老保险金给付权益不得转让和用于抵押、还贷等,不得虚报冒领养老保险金,违者按有关法规予以追究。
  第十二条 原在乡镇企业享受离退休待遇的知青,可参加市区知青养老保险,但不得同时享受原企业的退休待遇。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列对象户籍在册的界定时间为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十四条 现已纳入劳动社会养老保险序列的在职职工,今后自动离职辞退的,不能参加本办法规定的市区知青养老保险。
  第十五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不愿参加保险的,愈期不交纳保险费的,视为自动放弃。集体、财政不再补贴,将来也不再补办。
  第十六条 凡不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不得参加市区知青养老保险,已经投保的,一经查实,即取消保险资格。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集体金融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集体金融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4]240号

1994-11-05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税务机构分设以来,各地反映,对集体金融企业征收所得税和财务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现通知如下:
  集体金融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已明确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和管理。为有利于统一政策,强化税基管理,其财务管理工作也应由各级国家税务局负责。
  望各地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五日




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管理条例

广东省珠海市人大常委会


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管理条例
珠海市人大常委会



(1998年5月21日珠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1998年5月21日公布 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管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台、港、澳、外国企业常驻本市的代表机构(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外来务工人员,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外来务工人员是指无本市常住户口,被用人单位招用的人员。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实施。
政府有关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协同劳动行政部门做好本条例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 工会依法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本条例进行监督。
外来务工人员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第六条 外来务工人员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七条 外来务工人员应当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服从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管理。
第八条 用人单位不得对外来务工人员因其无本市常住户口而在劳动报酬、工作时间或者其他劳动条件方面实行差别待遇。
第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外来务工人员,必须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做好参加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改善生活环境等各项工作。

第二章 用工管理
第十条 用人单位招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应当报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自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后7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劳务中介机构张贴招工广告,或者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布招工信息,应当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外来务工人员,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招工报名费。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向外来务工人员收取押金,不得扣押外来务工人员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或者其他个人身份证明文件。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招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应当在录用后15日内向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用工手续,并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与外来务工人员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在作出决定后15日内向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终止用工手续。
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期内外来务工人员发生职业中毒或者因工负伤的,用人单位应当负责救治,不得擅自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七条 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市转换工作单位的,应当依法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方可办理新的用工手续。

第三章 劳动时间和劳动报酬
第十八条 外来务工人员实行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
实行计件工资制度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前款规定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用人单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度或者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的,应当报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用人单位可以依法延长工作时间,并应当依法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报酬。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工资。
医疗、伙食、交通、住房等福利性补贴和保险、劳动保护等费用应当另行计算,不得列入工资。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必须确定每月发放工资的日期,按时发放工资。
用人单位不能按期支付外来务工人员工资的,应当与本单位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但当月延期时间最长不得超过7日。
第二十一条 劳动合同期内用人单位停工停产的,应当发给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停工津贴。停工津贴不得低于市、县(区)政府公布的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

第四章 福利待遇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卫生条件。
用人单位职工食堂应当符合卫生要求,集体宿舍应当具备基本的居住条件和合格的消防条件。
第二十三条 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结婚假3日(晚婚增加10日),丧假3日(限于配偶、直系亲属的死亡),假期工资照发,路费自理。
第二十四条 外来务工人员在劳动合同期内因病或者非因工负伤需要停工医治的,其工资及医疗费用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外来务工人员在劳动合同期内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用人单位应当一次性发给相当于3个月工资的丧葬补助费和相当于6个月工资的抚恤金。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视情节轻重处以罚款:
(一)擅自招用外来务工人员的,责令限期清退,并可按招用人数每人处以500元罚款(招用农业季节工的除外);
(二)擅自在新闻媒介或者公共场所以刊登、播放、张贴广告等方式进行招工的,可以每次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三)收取招工报名费或者押金的,责令退还,无法退还的,予以没收,并可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四)未与本单位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当月发放工资日期超过规定期限的,应当责令支付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和赔偿金,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五)每月支付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报酬低于市、县(区)政府公布的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除责令补足外,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六)不按规定发给外来务工人员停工津贴的,责令补发,并可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七)用人单位自招用外来务工人员之日起15日内不办理用工手续或者不依法办理终止用工手续的,从超过规定期限之日起可以按每人每日处以20元罚款。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扣押外来务工人员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或者其他个人身份证明文件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退还,并可按每证处以3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外来务工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外来务工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市外的建筑、运输单位在本市作业的,其人员的劳动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1998年5月21日